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

爱变现

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

dp0250:dp0252
有需要,加微信。
复制dp0250

炮声中,老家迎来了回来过年或拜年的游子们。那些在城市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,都陆续续地回到了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。春节的热闹,元宵的灯火,短暂地掩盖了村庄平日的寂静,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瞬间的生机。然而当节日的气氛逐渐散去,年轻人又纷纷背起行囊,踏上了返程路上的时候,老家一下子又变得安静了许多。  老家,似乎是年轻心中的一个驿站,也可以称做旅馆。而非长久的归宿。外面的租房,那个狭小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,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“家”。

老家、归途与城市中的小屋,编织着年轻人三点成一线的独特生活轨迹。离别和重逢、守望与远行,如此年复一年的重演着。

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 第1张

一、空巢的老家

  年轻人离开了,老家逐渐失去了过年的热闹,几乎静悄悄的。年轻人走了,带走了活力,留下了孤独。留守的老人,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忠实的守望者。他们或倚门而望,或独坐院中,眼神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淡淡忧虑。老夫老妻相依为命的倒还好,有个说话的人,尤其尚可相互慰藉;而一旦其中一位先行离去,留下的那一位,便只能在空荡荡的房间里,与回忆为伴,孤独地守候着这座承载着无数欢笑与泪水的老家。

我们老家原来水利设式非常好,向家坝水库,标准的左右圳,一年四季水长流。仙人圳、豪家冲水库,一年四季水不断。种水稻没有一丘旱田,真的是水旱无忧。可现在呢?水利灌溉渠道,因年久失修,早已失去了过去的功效,杂草丛生,淤泥堵塞,水流干涸,所有水库的水再也没有流到我们老家来了,现在种水稻全靠天下雨,吃天年,或靠大池塘蓄点水,再就只能抽“井垅里的井水”临时应急。催悲。仿佛是老家人们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,令人担忧。

 学校,那个曾经回荡着朗朗读书声的地方,如今也门可罗雀,只剩下几间空荡荡的教室,静静地等待着或许永远不会回来的学生。这又是农村的悲剧。农村有学校没人读,大家都硬着头皮把小孩往城里学校挤,造成农村人口减少,城里人口膨胀,物价上涨,萝卜青菜也很贵。年轻人说压力大,这也是其中原由之一。

 我的老家,也包括黄亭市街上,除了逢年过节,人多热闹。平时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影。街上开店铺做生意的人都说现在生意难做。真的不难理解,因为在老家的人太少了。

 每当看到或想起家乡的留守老人和儿童,心里就很不是滋味,也不好受。他们一生勤劳,却换来了晚年的寂寞。而年轻人,虽然在外打拼,但也面临种种不易。他们渴望城市的繁华,却又难以割舍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。这种矛盾和挣扎,成了当下农村年轻人普遍的心理写照。

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 第2张

二、农村的“空心化”与反思

农村这种现象,并非个例。而是中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“空心化”的现状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农村,前往城市寻求生活和就业机会,把小孩也带去接受城市更好的教育。所以,老家就只留下老人了。农村,这个曾经孕育了无数代人的土地,如今面临着人口的消失,资源的闲置,文化传承断裂等多重挑战。

现在大部分农村的现状是:年轻人都拖家带口去外面工作、生活、居住。混得好的在城市买房安家,普通打工的也在外面租房生存。农村成了年轻人的第二故乡。他们一年365天都在外面奔波劳碌,真正能回老家农村,也只春节过年那几天。农村已经好像不再适合年轻人的生活,只适合退休人员养老。尤其最适合退休有工资的人养老。农村的发展空间有限,再过几十年,说不定一些农村会出现无人居住的情况,有些小院落甚至会自然消失。

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 第3张

三、“三农”之困

 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这“三农”的问题,如同三座大山,压在每一个农村人的心头。农业,传统耕作方式效率低下,农产品销售困难,农民辛苦一年,却难以维持生计。尤其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农村,基础设施落后,公共服务配套不全,道路狭窄,交通不便,医疗、教育资源匮乏。年轻人纷纷外流,留下的老弱病残面临诸多不便,导致一些田土变成一片荒芜。农民,农活繁重,收入微薄,生活艰辛,养老、看不起大病等问题日益凸显。

四、乡情变味

 记忆中的老家,人情如织,邻里间互帮互助,真心实意暖心田。那时乡邻的笑容亲切实在,真挚纯洁如童心般的可爱。称得上慈祥淳朴。而今,物欲横流,人心如同渐行渐远的星辰,交谈间唯余铜臭,利欲熏心。情谊渐淡,乡情变味。老家变了模样,人心也添了几分凉意。但愿在欣欣向荣的新时代里,我们仍能寻回当初彼此的那份真诚,不让私利冷漠成为社会进步的注脚。让善良、质朴、温情、和谐再次照亮乡土。

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 第4张

五、农村出路何在?

老家有些人说,农村是死胡洞,没有什么出路可言。一是在时代进步的大潮流影响之下,多数农民似乎已陷入了困局。他们普遍文化不高,没什么技术,也没什么特长,田土又不多,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想突破现状,真的很难,几乎没有可能。历史的车轮在无情地向前,强者得以发展,弱者则被淘汰。多数人对农民的遭遇虽然十分同情,但却无力改变。我也深深知道,农民乡亲种田不容易,但又爱莫能助。种水稻需要操心放水、施肥、防治病虫害、收割等,山边的旱田干土种花生、黄豆、玉米等,又要防止野兔、老鼠等糟蹋。而如今,农村年轻的一代,凡是有学历的都去城市打拼,身强力壮的也外出务工,城镇化的进程风起云涌,势不可挡。二是农民靠天呷饭,上天可以决定农民的命运,一次洪水、一次台风、一场冰雹、一次干旱,农民再辛苦付出,也是白忙的。曾记得有一年,油菜快收割的时候,一场冰雹下来,油菜全打倒在地,造成几乎失收,家乡的老年人真的是欲哭无泪。三是现在农村医保费在一年一年的增加,种田耕地根本赚不了钱,卖的东西也不值钱,所以没有人想在老家耕田,只要城里有人要,一些六十以上的人还是往城里跑,当保安、搞卫生、护花等,都说比老家务农好。留下的都是七十甚至八十岁的人在耕田,只能种一天算一天,将来再埋进土里,有何出路可言。

事物一分为二,也有人说,农村大有希望,农民的出路很多,就只看大伙们乐不乐意跟着时代的脚步走。一是要改变观念,与时俱进,一定要搞现代化的种植,一切用机械化,如无人机洒农药,智能灌溉,省时省力,种出来的水稻庄稼产量高、品质好。这是新时代的产物。二是搞特色农业,种市场上少见的药材、蔬菜、瓜果,像蓝莓、车厘子等,价格卖得上去,有赚头。三是随着电商的下乡,农民也可以把农货直接卖到全国各地,少了中间商赚差价。尤其是国家政策也向农村倾斜,教技术,给补贴、帮搭棚、帮修路等。四是科学种植、智能养殖,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,让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农业上来。五是只要农民兄弟,愿意学新技术,找新路子,不愁农村没出路,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。

不能让希望真的停留在“田野”上,乡土之痛,农村的出路何在? 第5张

六、希望的曙光

 尽管“三农”面临许多困境,但我们也要看到希望的曙光。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和一糸列惠农政策的出台,农村的发展会迎来很多新的机遇。我们家乡田垅里修了耕基道,现在收割稻谷可直接用车装到门口,结束了几百年来用肩膀挑的历史。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,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给家乡人近地就业带来了好的机会。所以,只要我们勇敢面对,共同努力,农村一定会大有希望和出路,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!

乡土之痛,是时代的印记,只是暂时的痛,只要我们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农村的出路就在眼前,农村的未来定将充满无限的可能。

 
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爱变现:房县羊小咩享花卡通讯经营部(个体工商户)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